我小女兒的國學知識淺薄,無法還原洪恩先生的妙語連珠和獨特口才。她只能和大家分享我吸收的幾點,同時讓自己清醒過來:
首先,探究原因
-當今時代,為什麽父母最難熬,孩子最難熬,問題最多?
1.錯誤的教育方向:只重視財富,不重視道德,只重視物質,不重視精神;
2.教育目標短視:沖刺可以重視起跑線。如果馬拉松以100米的速度跑,壹定會失敗;
3.錯誤的教育方法:常用的錯誤的教育方法是放縱,是壓抑,是花裏胡哨的招式。
4.教育狀況堪憂:以前家長不管,社會和老師可以幫妳,現在不行,所以現在家長會覺得苦,累,擔心。
教育是個大工程,分工壹定要明確。所以教孩子的無憂定向是只給家長上的課。
第二,從我做起
?——為什麽父母教不好孩子?
俗話說,知己知彼,首先要“知己知彼”。如何才能認識自己?這需要學習。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成人的學習,也就是自己的學習,而不是小人的學習,也就是別人的學習。大人,小人只在壹瞬間。做小人越來越痛苦,做大人越來越開心。
那麽如何向成年人學習呢?《大學》有雲:大學之道,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意思是:要發現自己的心壹直都在,這樣才能發現每個人都真的在,才能安心現在。其實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現代常說的:身在當下,眼見為實,耳聽為聞,食而知味。
“欲修身,先正心;要想對,就要真誠。”修身為本,至誠為先。洪恩老師認為真誠意味著不欺騙自己,而是說真話。自欺比欺人更愚蠢,更可怕。自欺欺人就是給自己找借口和理由。其實定義是人給的。妳怎麽確定妳的標準就是大家的標準,妳的答案就是正確答案?
真心如線,真心如點,點連成線。
第三,無為龍芯
壹個不受孩子傷害(沒有憤怒,沒有迷戀)
提示:父母不應該當老師。
戒掉憤怒:如果妳失控了,妳會沒事找事。
控制憤怒的方法是“冷靜”。第壹關: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不被自己的情緒所幹擾。中級:知道別人的情緒不被別人操縱。高層:影響和化解別人的情緒。“我無為而民自上,我清靜而民自上。”
戒除妄想:糊塗、荒謬、異端。
傻逼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朋友很多,但只有父母;父子上下,敬心始能紀;父子平等,無法無天,成了小皇帝;現實社會是不平等的,家庭是最好的修行場所。
傻逼二: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父母全責的後果是無限懺悔+偽君子。父母自省的底線:善良、父子禮、真心(三問:我真的愛他嗎?是為了他好嗎?妳騙過自己嗎?)
對孩子沒有傷害(沒有貪婪)
?溫馨提示:因材施教,降低期望值,只做家長,不做老師。
1.與生俱來的知識,自學成才,成聖,順其自然。
2.學妳所知,敏而好學,成聖人,擇良師。
3.從困難中學習,迷途知返,成大器,適度鼓勵。
4.卡住了就不要學,呆著傻著,做個大人,守住底線。
捫心自問:妳希望妳的孩子過平凡的生活嗎?
當然,如果他不願意,我會幫他。
三個孩子不傷害別人。
提示:不要自以為是,自大。
1.讓壹個孩子不聽是惡(守住教育底線)
小孩子會打架嗎?誰會打電話?
突破底線就可以打(國法,倫理,爛嘴);
兒子不是教父的錯,只是家法需要母親來執行。
父親的職責:協調父母,授權妻子,排除幹擾。
母親的職責:直接實施善良,配合做小人,維護丈夫和丈夫的形象。
2.參考贈款的好處。
缺點:色情(煙酒);壞朋友;
緊張刺激興趣,壓抑制造反叛。
3.愛深入骨髓
溺愛和愛之間的區別在於是否遵循前兩者。
四個孩子沒有被殺(毫無疑問)
提示:讓孩子平靜下來最明確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掏空自己的心,強化自己的胃,削弱自己的意誌,強化自己的骨骼”——道德經
1.心虛:不過度刺激。
2.真肚皮:不要給太多。
3.野心弱:不要過度攀比。
4.強健妳的骨骼:不要太在意它們。
四、小試刀
離開會場時,陳主任拉著我,意味深長地說:“有機會我壹定要和妳好好談談!””我說,“我知道妳想告訴我什麽。通過這兩天的學習,我深深的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很亂。我有多重身份:母親,學校老師,正學科講師。在這些角色的操縱下,我的行為完全違背了無為龍芯!"
誤區壹:慈母不善良
每當我想到慈母,我腦海中浮現最多的壹個詞叫做“慈母往往失敗”。發現自己執念太深了!我覺得爸爸很忙,孩子的吃喝睡都是我壹個人負責,所以我對他習慣性性格的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怕他寵我,生活中,往往更厲害壹點。而我的長輩和爸爸越寵他,我就越壞。
下課後,我徹底意識到自己篡奪了王位,占據了父親本該扮演的角色。第二天下課睡覺前,兒子突然說:“媽媽,我覺得妳今天有點不壹樣!””我問,“我有什麽不同?”“妳今天真溫柔!“那壹刻,我特別慚愧。母親對孩子溫柔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但當他來到這裏,這成了壹種奢侈。難怪他經常誇幼兒園最喜歡的兩個女老師溫柔。
誤區二:做壹個好老師。
作為壹名8年教齡的老師,我見過太多優秀的孩子,也見過太多麻煩的孩子。每次看到優秀的孩子,我總會想,如果我的孩子以後也能這麽優秀該多好。但是看到那些麻煩的孩子,我心裏就下定決心,以後壹定不能讓兒子變成這樣的人。所以,不知不覺中,我對兒子的要求越來越高。
經過研究,我意識到我太貪心了。期望孩子成為聖賢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天性和能力不同。我們應該做的是因材施教。為什麽我的孩子能成為聖人?也許他根本就不是這塊料!而我的父母,卻執意傷害自己的孩子,造成雙方的痛苦。
當然,我的要求和努力確實得到了回報:他聽話,懂事,聰明,各方面發展都還不錯。但是,我總隱隱約約覺得哪裏不對勁,有時候很迷茫,很猶豫。我這麽固執己見遵守規則嗎?因為雖然孩子是按照我的意願來的,但我能感覺到他並不信服,更多的是被我的傲慢所逼。想想孩子,其實挺可憐的。學校有嚴師,社會有社會規矩。回到家,最後和另壹個老師在壹起,壹點也享受不到那種親切。
即便如此,我也沒有懷疑正面管教的意義和價值,但這次學習讓我深刻認識到,我的言行並不壹致,“我只有感覺良好才能做好”,“我應該先連接再糾正”,“我應該有不完美的勇氣”,“善良和堅定是並行不悖的”......有時候我還是會偏離這些積極的管教態度。原來路真的很簡單,不管中式還是西式!
時刻自省,不自責!我壹直記得我從積極育兒的講師班畢業時導師給我們的那句話:“我們在師範學校成長,但在師範學校我們並不完美!”
誤區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對無為龍芯的理解,不是完全不管孩子,更不是溺愛孩子,而是用行為去影響和感化孩子。
以前,到時間了,我會督促孩子刷牙洗臉,但還是盯著手機。讓他收拾他的東西,但我還沒有完全做到。我有把東西放回原處的習慣。現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會平復內心。我會問自己,如果孩子偶爾不刷牙會怎麽樣?他偶爾不洗臉怎麽辦?如果他只是偶爾吃壹塊巧克力呢?答案是地球還是會轉。
我發現,當我放下對教育“如履薄冰”的執念時,我的內心放松了,我對孩子的問題漠不關心了,因為我開始給自己留壹條後路:偶爾不刷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沒有了控制欲,這種心態釋放的磁場更強了。
現在開會我會默默刷牙,而不是盯著他,催著他。刷完牙我會喊:“李醫生,快來給我看看。我今天把牙洗幹凈了嗎?”然後他仔細檢查了壹下,說“嗯,挺幹凈的”,我再請他刷牙就好辦多了。
以前會催他疊被子,可能現在還沒疊好。現在,我把被子疊得很整齊後,就叫他:“李警官,妳過來看看,我的新兵的床是怎麽做的?”他說:“床單頂部不平整,妳需要改善它。”我說:“好的,沒問題。我說,那妳的床呢?然後他居然第壹次很認真的鋪床。我還普及了歷史典故“不掃壹屋怎麽掃天下?”他聽得津津有味。
出門前,他要了壹塊巧克力。如果我之前說:“別吃了,妳剛剛早飯吃了這麽多,以後還要積食。晚上放學回來!”“他肯定會滿腹牢騷和牢騷地去上學。我在想,妳多吃這種巧克力,他肯定會積食?答案是否定的,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因為這塊巧克力而積食,但我知道他會不開心。於是我說:“可以,妳可以要壹個!" "所以他拿了兩個,並提出和我分享壹個。
整個過程中,我的內心非常平靜,我覺得孩子也能接收到我的磁場。當他離開家的時候,他高興地和他的祖母說再見。他主動感謝奶奶幫他背書包,還幫我按電梯門。整個過程他都很開心,很平和。我突然意識到,其實他有時候對奶奶並不尊重和客氣,也許是因為我給他的壓力很大,他無處釋放,愛他的奶奶成了出氣筒。
吃飯的時候,他主動幫我夾菜,睡覺前,他捶了我後背好久。壹股暖流湧上心頭。我第壹次意識到不作為的力量可以這麽大。我堅信,當我的心平靜下來,我的孩子也能和我壹樣感受到。
最後,我以觀眾最喜歡的壹段話結尾:
?路自然,不必靜。無所事事則輕松,無奢飲酒則清明,無欲而臥則祥和...如果妳順應自然,什麽都不做,妳就會健康。回到自然和營地,然後神混亂,身體受損。
——老子的《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