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壹般規定3
第二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平臺建設規範
第壹節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原則4
第二節數據庫系統建設規範。5
第三節網絡平臺建設規範
第4節系統施工安全規範。6
第三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功能規範
壹.用戶的分類8
二。功能分類9
1,基本功能。9
2.可選功能. 10
第四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基礎數據集規範
壹、相關機構數據D101 12
二、縣/鄉/村/組自然檔案數據D201 13
三。家庭檔案數據D301 14
四、農戶基本數據D401 14
動詞 (verb的縮寫)醫療賠償數據D501-502 16
1,門診醫療補償數據D501 16
2、住院醫療賠償數據D502 17
六、合作醫療基金管理數據D601-602 19
1,農戶支付及家庭賬戶管理部分D601 19
2、合作醫療基金管理部分D602 20
七、財務管理、監督和審計管理數據D701-702 20
1,財務管理數據D701 20
2、監督審核管理數據D702 21
第五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數據代碼規範
壹.標準引用和匯編規則22
二。數據代碼規範目錄22
三。數據代碼規範23
S101-01性別代碼
S101-02婚姻狀況代碼. 24
S101-03民族代碼. 24
S101-04區號. 26
S101-05健康狀況代碼. 26
S101-06家庭關系代碼. 27
S101-07職業分類代碼. 27
S101-08專業技術職務代碼. 27
S101-09行政職務代碼. 28
S101-10住戶屬性代碼. 28
s 101-11遷移標誌代碼. 29
S201-01衛生機構代碼(代碼描述). 29
S201-02機構隸屬代碼. 29
S201-03機構經濟類型代碼
S201-04診療部門代碼. 30
S201-05機構類別編碼. 34
S201-06定點醫療機構類型代碼36
S201-07資金部門類型代碼. 37
S201-08醫療機構級別代碼. 37
S301-01疾病分類代碼. 37
S301-02入院狀態代碼. 42
S301-03放電狀態代碼. 42
S301-04醫療服務項目代碼(使用國家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範). 42
S301-05可視類型代碼. 42
S301-06補償類別代碼. 43
S301-07參與屬性代碼. 43
S301-08操作名稱代碼(參考ICD-9CM3)。43
S301-09補償賬戶類別代碼. 43
S401-01基本藥物代碼(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第六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統計指標規範
壹、分類44
二。指標項目44
第七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數據傳輸規範
壹、門診醫療補償數據傳輸標準T101 47
二、醫院醫療賠償數據傳輸標準T102 48
三、季度報告數據傳輸規範T200 50
四、年度報告數據傳輸規範T300 51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基本規範使用說明
壹、本規範是為適應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建設而編寫的,主要用於規範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的設計和開發。
二、本規範包括六個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平臺建設規範、應用系統功能規範、基礎數據集規範、數據編碼規範、統計指標規範和數據傳輸規範。
三、平臺建設規範規定了新農合信息系統平臺建設的基本原則,各地在建設該系統時應遵守本規範。
四、應用系統功能規範分為基本功能和可選功能兩部分。基本功能是各地新農合信息系統必須實現的功能,分為六大模塊。其中,核算模塊在全國新農合核算制度公布前不會統壹。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的建設中,可以有選擇地使用可選模塊。用戶分類規範中的用戶分類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五、基礎數據集是新農合信息系統中用於信息表達的基礎數據。基本數據集具有以下含義:
1作為新農合信息系統設計的基礎數據,必須在軟件和數據庫設計中體現出來;
2.作為新農合信息系統的標準化數據標準,在名稱、定義、屬性、表達等方面具有排他性。
3.基礎數據集不包含新農合信息系統中可能出現的所有數據,但卻是最基礎的數據;
4、行政主管部門設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統計報表指標名稱應遵循基礎數據設置標準。
基礎數據集由六項組成:數據編碼、數據名稱、數據類型、長度、相關數據編碼標準和備註。其中,數據代碼是本規範中給出的唯壹用於基礎數據表達的代碼,應與數據庫表字段設計相對照;數據長度中的空格沒有指定長度;相關數據編碼標準是本規範中所有數據編碼規範的編碼。
6.數據編碼規範是與基礎數據集相對應的壹些數據編碼表達標準。數據代碼規範* * *列出了五類代碼。數據代碼規範的日常維護壹般應由編制本規範的組織進行。如果有些信息無法表達,應先將該信息編制成“其他”,然後將該信息及時反饋給本規範的組織。為了方便用戶,本規範中包含了壹些相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其他未包含的相關標準,請自行查閱相關文獻。
七、統計指標是新農合管理和評價的主要依據。《統計指標規範》中定義了新農合信息系統的7種常用指標。
八、數據傳輸規範規定了不同機構、不同系統之間數據傳輸的內容和格式。本規範定義了新農合信息系統建設中最常用的四種數據傳輸規範。
第壹部分總則
第壹條為實現各地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建設“統壹平臺、網絡互聯、信息共享、數據挖掘”的目標,建設統壹、規範、安全、可信的全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制定本規範。
第二條本規範是在遵守國家現行標準規範和中國電子政務應用示範工程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具體要求制定的。
第三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定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是指利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等現代手段,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中的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存儲、加工、提取、傳輸、匯總和處理,為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提供全面、自動化管理和各項服務的信息系統。
第四條新農合信息系統建設規範包括平臺建設規範、應用系統功能規範、基礎數據集規範、數據編碼規範、統計指標規範和數據傳輸規範六個部分。
第五條新農合信息系統在統壹數據傳輸接口的基礎上互聯互通,實現信息共享。其中,網絡平臺是可選部分。如果條件不允許,它可以在獨立系統中工作,並使用存儲介質定期報告信息。
第六條本規範統壹使用以下代碼命名規則:
第七條本規範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二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
平臺建造規範
第壹節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原則
第壹條項目管理規範
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需要管理。項目管理是壹個基本過程,管理層必須管理系統建設過程,包括開發過程、運行過程、維護過程和支持過程。項目管理應開展以下活動:
1,制定項目計劃
2.項目的實施和監測
3、項目評審和評估
4.項目完成
第二篇系統開發過程規範
系統開發過程包括需求分析、設計、編碼、集成、測試、軟件安裝和驗收。該系統的開發過程包括以下內容:
1,系統需求分析
2.系統設計
3.軟件需求分析
4.輪廓設計
5.詳細設計
6.編碼
7.軟件測試
8.系統綜合
9.系統試驗
10,系統驗收、安裝和支持
第三條系統操作流程規範
系統的運行過程是指操作者所進行的活動和任務。系統運行過程包括以下內容:
1,系統操作
2.用戶支持
第四條系統維護流程規範
維護過程包含維護人員的活動和任務。當系統由於錯誤、缺陷、問題或者改進修改需要修改代碼和相關文檔時,就會進入這個流程。其目的是修改現有系統,同時保持其完整性。該過程隨著系統退役而結束。系統維護流程的具體活動包括:
1,問題分析/修改
2、實施變革
3.維護的審查和驗收
4.系統移植
5.系統退役
第五條系統支持流程
系統支持流程包括以下六項:
1,文檔開發流程
2.結構管理
3.驗證和確認
4、正確和完善
5.培養
6.環境的建立
上述任何支持流程均可應用於采購、項目管理和保證、開發、運營或維護或其他支持流程。
第二節數據庫系統建設規範
第壹個數據庫應該是符合SQL語言標準的關系數據庫。
第二條新農合數據庫的設計應符合本規範基礎數據集的規定和采集信息統壹統計報表的要求(見本規範相應章節)。
第三條新農合數據庫管理系統應滿足以下維護要求:
1.數據輸入:提供準確、快速、完整的數據輸入操作手段,實現數據源所在地應用系統的壹次性數據輸入。
2.數據輸出:提供多種輸出方式,包括打印和導出到Excel或txt文件。
3.數據* * *共享:必須按照規定的格式提供系統數據* * *共享功能,以實現與其他系統的接口連接。
4.數據備份:具有數據備份功能,包括自動定時數據備份、操作系統備份和手動操作備份。為了防止不可預見的事故和災難,數據必須異地備份。
5.數據恢復:具有數據恢復功能,包括操作系統恢復和手動操作恢復。
第三節網絡平臺建設規範
第壹條網絡的建設可以因地制宜,但必須符合TCP/IP協議的要求。
第二條全國聯網工作由衛生部農村衛生管理司根據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工作進展情況統壹規劃和實施。
第三條網絡布線應當結構化,按照或者參照國內、國際、行業布線標準和規範進行設計,並安裝符合標準的產品。網絡布線設計應滿足實用性、先進性、安全性、可維護性、兼容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的綜合要求。
第四條網絡設備在結構和性能上應具有良好的處理能力、高可用性、安全性和可擴展性,支持多種廣域網通信協議。同時還應具備防火墻、NAT、DHCP、帶寬管理等功能。
第四節系統施工安全規範
第1條人身安全
1,物理設備安全。物理設備的安全方法包括防盜、門禁、身份識別、訪問控制等措施。
2、機房安全。機房的安全防範措施包括:電源、空調、接地、自然災害預防等。
3.存儲介質的安全保護。妥善保管存儲介質。普通記錄媒體庫的溫度和濕度應與主機房相同。其他記錄媒體應保存在專門的媒體庫中。
第2條電磁安全
1,設備的電磁漏電保護。當強電磁幹擾無法避免時,可以采取有效的電磁屏蔽措施,確保計算機系統的信息安全。
2.計算機機房的屏蔽設計。頻率在0.15 ~ 1,000 MHz時,主機房無線電幹擾場強不應大於126dB。主機房磁場幹擾的環境場強不應大於800 a/m,主機房地面和工作臺的抗靜電泄漏能力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計算機房活動地板技術條件》。
3.通信鏈路的電磁泄漏防護。應當定期對該實體進行檢查。特別是對文件服務器、光纜(或電纜)、終端等外設進行保密檢查,防止非法入侵。
4.加強網絡記錄介質的保護和管理。比如關鍵的機密記錄介質要有防拷貝和信息加密措施,廢棄的磁盤要有專人銷毀。
第三條網絡安全
1.邊界網絡的安全保護:為了使防火墻有效,所有進出互聯網的信息都必須通過防火墻。防火墻只允許授權信息通過,但防火墻本身無法被穿透。
2.內網安全防護:內部安全域的劃分通過接入認證交換機將局域網劃分為多個內部安全域,內部安全域和外部安全域相互獨立。對您的所有數據擁有絕對的管理權限。
3.外網安全保護:可以通過VPN虛擬專線在公共數據網上建立壹個屬於本系統的專用數據網。通過相應的加密和認證技術來保證用戶數據在公共網絡上的傳輸安全,從而實現網絡數據的排他性。
4.網絡層安全漏洞掃描是網絡安全防禦中的壹項重要技術,是壹種成本低、效果好、見效快、相對獨立於網絡運行、安裝操作簡單的工具。它可以大規模減少安全管理員的人工勞動,有利於維護整個網絡安全策略的統壹性和穩定性。
第四條信息安全
1,基於PKI信任服務體系的信息安全。基於PKI信任服務架構,以公鑰證書為載體,加密、解密、簽名、認證等信息安全核心技術,支持數據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認性和認證性,提供全面的信任服務。
2.基於PMI授權服務系統的信息安全。基於PMI授權服務架構,結合PKI體系,以屬性證書為載體,通過加密、解密、簽名認證等技術支持權限、屬性等資源的安全性、可信性、完整性和統壹管理,提供全面的授權服務。
第五條數據安全
1,信息存儲安全保護。信息存儲的安全保護方法包括:數據備份與恢復、安全數據庫和安全操作系統。
2.信息使用的安全保護。信息使用的安全保護方法包括:計算機病毒防範、數據操作安全和數據傳輸過程安全:加密和簽名。
第六條系統安全
1,身份認證。身份認證的方式有:基於* * * *的身份認證、基於物理特征的身份認證、基於密鑰的身份認證等。
2.門禁。通過“自主訪問控制”和“強制訪問控制”防止未經授權的用戶訪問對象。
3.入侵檢測。應采用適當的入侵檢測系統來檢測未知來源的訪問。如果發現惡意入侵,應自動報警。
第7條人員安全
1,安全管理原則。安全管理原則包括:多人原則、有限任期原則和責任分離原則。
2.限定任期原則。對於計算機系統管理員,采用終身制,任期有限。每壹個管理者任期屆滿後,都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3.職責分離原則。系統的不同部分應該由不同的管理員來管理,他們的職責應該是分開的。避免個別人員權力過大,防止不當的事情發生。
第三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的功能規範。
第四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基礎數據集規範。
第五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數據代碼規範。
標準引用和寫作規則
a)遵循已發布的國家/行業標準;
b)沒有國家/行業標準的參考國際標準和國外國家標準;
c)指在中國各地已經形成的標準和規範;
d)本規範定義的標準應首先考慮成熟的方案,優先考慮當前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中急需且有數據交換需求的數據編碼標準。
數據代碼規範目錄
第六部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統計指標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