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格傾向與職業選擇
1)據國內學者調查發現,性格外向、喜歡與人交往的人適合從事推銷、公關、記者、教師、導遊、咨詢等職業;性格內向,喜歡操作具體的事情,吃苦耐勞的人適合設計、制造、維修、會計等職業;性格單純,喜歡常規、重復、規律活動的人,適合從事文秘、統計、郵政、物業管理等職業;陽光、樂於助人的人適合社工、醫生、律師、警察等職業。
2)霍蘭德的理論把人的人格分為六種類型: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事業型、常規型。根據霍蘭德的理論,個人的職業興趣會影響他對職業的滿意度。當他的職業與他的職業興趣類型相匹配時,他的潛在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工作業績也更加顯著。
3)MBTI理論是以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先生對心理類型的劃分為基礎的,他認為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物感興趣,擅長不同的工作。
(2)職業意願和動機
壹個人如果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出點成績,至少在職業上是幸福的。因為壹個人只有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才能在職業活動中調動整個心理活動的積極性,才有持久的工作動力,提高個人幸福指數。
但是,壹個人的職業生涯往往會受到個人經歷或者父母職業的影響。在高中階段,學生要盡量多了解職業,分析篩選自己喜歡的職業然後確定自己的職業意願,這樣會讓學生以後的職業選擇更加合理科學。
(3)能力特征和職業取向
“沒有金剛鉆,沒有瓷器作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特點。只有認清他自身的優缺點,才能揚長避短,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在職業選擇上,如果妳選擇以自己的缺點謀生,那註定是失意和不成功的;如果能選擇適合自己特長的職業,那就如魚得水了。
所以,理想的職業應該是符合自己的性格傾向,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符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能夠在工作中修身養性。
2.結合社會需求和職業發展前景。
社會環境包括社會人才需求和職業發展前景。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人才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教育部公布的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率最低的15專業,如當年大熱的市場營銷,榜上有名。
換句話說,也有可能曾經熱門的專業在人們認知變化和科技發展的速度下,變成了就業困難的專業。所以同學們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要選擇壹個有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的職業方向。
3.整體性與階段性相結合。
職業生涯規劃的整體性是指職業選擇的方向和職業發展的高度,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總體目標。我們要把總體目標分解成每個階段的小目標,把目標細化成可行的計劃,制定有效的措施,這樣我們的目標更容易實現。
比如茂名十六中的陳再發同學,大壹就把職業目標定為太空司機,高管。高中的分目標根據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個人興趣,定在空軍的誌願招募上。陳再發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高中目標的要求,把高中的目標進壹步細化為高壹提高身體素質,高二提高管理能力,高三註重學習成績。經過高壹的體育鍛煉,高二的工作歷練,高三的學習沖刺,陳再發順利通過高考、體能測試和政審,考入空軍航空兵學院,實現了初高中整體職業規劃的子目標。
因此,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既要有總目標,又要有分階段的子目標,將目標細化為計劃,制定有效的實施措施,堅持整體性和階段性相結合,才能有效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
4.動機和可行性的結合。
職業規劃的激勵就是目標要略高於現實,這樣才能激發自己的潛能,不斷超越自己,使自己的職業發展達到最大高度。但如果目標定得太高,根本無法實現,就會失去追求目標的熱情。
因此,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要結合動機和可行性,在制定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時,要適當合理地提高各個目標的導向性。
5.連貫性和可調整性的結合。
我們在實施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時,有時計劃跟不上形勢的變化,導致原計劃無法實施或難以實施。因此,高中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要註意壹致性和可調性的結合,保證每個階段的目標相互銜接,在某個階段的目標無法實現或超額完成時,可以調整下壹個目標,盡量避免出現“壹著不慎,滿盤皆輸”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