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原生學校德育泛化與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原生學校德育泛化與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目前,我國各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德育泛化和缺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德育包羅萬象,政治教育充斥著德育,德育枯燥,德育時間不切實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明確和細化學校德育的相關課程,以及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和功能,切實關註和註重德育的階段性特征,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德育內容和措施,通過廣泛的德育實踐,在德育實踐中培養學生有效的德育認知和社會責任感, 從而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讓教育回歸原生態,實現“十八大”

關鍵詞:德育泛化與缺失?社會主流價值觀?德育課程德育實踐活動?社會責任

近年來,馬加爵和曾世傑殺害同學的事件引起了我們對教育的深刻思考。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我們不斷加強對幼兒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但對幼兒和成人的道德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大多數幼兒缺乏最起碼的社會公德,隨地吐痰、亂扔東西,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購物時不排隊、不擁擠,小便後不沖廁所。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隨意花錢;自私,小心眼,冷漠,缺乏親情和友情,接受不了他們的批評和指責。更有甚者,馬立克加爵和曾世傑,他們因為壹個小小的沖突而殺害了兄弟姐妹。筆者認為,造成這些不健康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德育的泛化和缺失,學校社會責任教育的缺失,自我修養和道德修養的缺失,德育內容的假、大、空,說教多於榜樣。

?壹、原因分析

?1.德育涵蓋壹切。目前我們學校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行為準則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國防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甚至反腐倡廉教育。德育的範圍想有多大就有多大,把德育當成壹個大筐,想裝什麽就裝什麽。

?2.政治教育充滿了道德教育。在維護政權思想的影響下,學校德育課和德育活動的內容大部分被思想教育和政治方向教育占據,有壹部分被預留給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國防教育、安全教育和禁毒教育,只有少數被預留給道德教育和行為規範教育。本應是道德教育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和行為規範教育,卻成了道德教育的粉飾。

?3.政治理論教育是空洞的。政治理論和政治說教更多的是真實的生活經歷和個人感受,脫離了青年學生的年齡和生活實際。很多政治理論已經過時,無法解釋當前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自欺欺人,缺乏強有力的說服力,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有的還適得其反。

?4.道德教育時期是不現實的。幼兒園和小學本應接受的道德和行為規範教育被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所取代,而高中和大學本應實施的政治方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教育被道德行為教育所排擠。很多高中生和大學生政治方向盲目,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因為我們無法用所學來解釋或解決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所以在思想上有很多困惑。

?5.缺乏有效的德育載體。中小學德育成為各種升學考試壓力下的教育大餅,不能讓學生從色香味等方面充分領略德育的全貌,從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感悟。德育其實就是幫助學生形成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過程。沒有有效的德育載體,學生就無法判斷和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也無法形成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更無法形成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勇氣。

?6.社會缺乏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來指導學校德育。當下社會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權錢交易,無私奉獻成為傻子的代名詞,勞動成為恥辱。整個社會沈浸在盛世歌舞之中,像北宋壹樣物欲橫流,缺乏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價值觀。而那些低層次的社會價值體系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學校道德教育,學校的凈土不斷被侵蝕。

?7.社會、學校、家庭教育嚴重脫節。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缺失與混亂,學校教育社會責任的缺失,家庭育兒觀念的偏差,造成了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目標的偏差,嚴重影響了學校教育的有效實施。

?第二,應對策略

?1.國家有關部門要明確和細化德育的相關課程。德育課程應分為政治教育課程(政治、思想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德育課程、行為規範教育課程(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國防教育和安全教育不屬於德育課程,不應納入德育課程體系,以免與其他教育內容沖擊正常的德育工作。

2.進壹步明確德育課程的主要職責和功能。政治教育是鞏固政權和政治權利的教育,是國家政治意識在教育中的體現。有必要,有必要,但不是全部。道德教育是幫助壹個人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的教育。從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教育,是賦予他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應該是貫穿始終的德育的主要方面。行為準則教育是幫助壹個自然人學會遵守社會遊戲規則,在行為準則教育中引導學生學會做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各種德育課程的育人功能,決不能用政治教育來填充和替代其他德育課程。

?3.加強德育課程的階段性實施。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必須遵循教育的壹般規律。學生的認知發展存在壹個最優發展期,每個階段都必須實施相應的教育,幫助學生達到最優發展。根據人的認知發展規律,筆者認為小學階段應實施自我認知和正確認識自我與自然、社會關系的道德教育,初中階段應實施正確處理自我與社會關系的法制教育,高中階段應實施正確處理自我與社會、國家與世界關系的政治教育。不要超越人類認知發展階段,實施不恰當的教育。

?4.加強和實施體驗式道德教育。德育課程,尤其是道德教育課程和行為規範教育課程,是壹門社會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校要創設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貼近現實生活的德育情境,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驗和實施德育價值判斷,學習什麽行為是正確的,什麽行為是不正確的,會承擔什麽相應的後果,形成有效的德育認知和社會責任感。因此,道德教育應避免說教,註重體驗和感悟。

?5.回歸教育的原生態。筆者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人類文明的成果,而是培養壹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只有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和利用人類文明的成果,為人類的發展、幸福和進步服務。不難看出,道德教育的核心其實是培養壹個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只有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世界,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祖國負責,對世界負責。我們應該摒棄過去狹隘的教育觀念,回歸教育的原生態,讓青少年在德育實踐中實現自我教育、觸動自我,成為對生活、對世界負責的人。為此,筆者認為,教育不是壹種說教,而是壹種責任,是壹種“培養人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責任。

註:本文發表於牡丹江教育2012 1-2合訂本(總第30期)14-15頁。

牡丹江教育由牡丹江市教育局主辦。黑色新印刷:2303025。它是壹份教育信息和內部交流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