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古跡
康有為故居:康有為(1858—1927)出生於南海丹竈鎮銀河鄉蘇村。他本名祖義,本名廣廈,本名蘇羽,西樵山人。他被譽為踐行維新變法的康南海先生,家鄉蘇村是“賢相書屋”和“蓮如樓”。在抗日戰爭中,它被徹底拆毀。1983年,故居修復,辟為“康有為歷史陳列室”。1987年,“康有為紀念館”建成,南海縣博物館在此舉辦“康有為歷史展”。現在紀念館前的旗桿夾,是清光緒二十壹年(1895)乙等秀才康有為考上中國時所立。故居為壹廳兩廊兩室布局,硬頂建築,面積81平方米。故居具有歷史紀念價值,於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門頭路:明朝十四年(公元1449年),農民黃曉陽在沖河堡起義反抗明朝,占領了廣大地區。攻入省會(廣州),分兵攻佛山,兵臨城下。洛水前修了壹座堅固的街門。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梁廣等人被授忠義官,祠堂命名為淩影廟,季華鄉改為鐘毅鄉。當時鄉紳們把洛水前的地方稱為“聖門頭”(即勝利的門頭),並在街門上刻石留念。據說因為“勝利”和“城”是諧音,所以直接叫“城門頭”。建國後,生門頭街門舊址被拆除,變成了壹條馬路。
石祥黨樓:位於禪城區福賢路石祥39號,始建於1924,是佛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祥碉樓平面圖為五層建築,方形碉樓式磚木結構,高24米。屋頂有個炮眼供養老院觀看,內部幾層是典當商存放架。佛山的典當業在明清時期就已存在,在清代嘉慶、道光、鹹豐時期達到頂峰。據史料記載,當時有36家店鋪散落在佛山街頭。民國時期佛山的典當業比清代發展的更快,民國二十年(1931)達到頂峰,大小典當行約60家。
石路巷:位於禪城區福賢路吉崗街,是壹條內巷,長100米。兩邊的建築都是明代的,有清代和民國重建的痕跡。它古樸的花窗、方柱、厚重的大門、長0.27米×寬0.12米×厚0.06米的大青磚、厚厚的夯土墻、紅砂巖的石基,都具有明朝的風格。這個由四柱支撐的大廳建於清朝。巷子裏有兩棟紅磚綠瓦的建築,是民國時期修建的私立醫院,人稱“小天堂”。石碌巷民居建築屋頂上修建的火山封墻,都是壺耳式的,比清代建築更大更厚,是當地民居建築演變的實物證據。
祖廟街商鋪:明清時期,佛山民居相對集中,多為三合壹使用。下鋪、前鋪、後鋪成為佛山傳統店鋪的典型形態和街景。花崗巖“奢侈的碼頭”、彎曲的木制櫃臺和嵌在墻上的各式各樣的架子是商業的世界。門前有“門官之地富貴”的例子,室內有祖先神龕和景泉龍神。是當時當地商業和民俗發達的傳統代表性建築。1998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塔婆寺與井:唐代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村民在塔婆崗(塔婆街)上出土了三尊青銅佛像,成為佛家之山,石碑上刻有“佛山”,故名。
李東華:清朝的時候,佛山有很多商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名門望族。李東華是佛山現存最完整的古街,也是達官貴人和富商的聚集地,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它是100多年前佛山市的“第壹街”。同時也是珠三角乃至廣東省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街區,是研究佛山建築和生活習俗的不可多得的資料。因此,李東華在1989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1]李東華位於市區的撫仙路,舊稱“吳恙街”。曾有壹段時間,達官貴人、富商名流雲集於此,李東華被稱為“嶺南第壹街”。李東華是佛山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典型街道。佛山有最完整的清代莊宅建築群,具有典型的嶺南民居建築風格。是研究佛山地方歷史、建築歷史、生活習俗的不可多得的資料。1989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原有基礎上改造成嶺南天地。
佛山祠堂:在佛山歷史上,神權、族權、政權融為壹體,就像廟門裏的壹副對聯說的“二十七年前,此為祖宗,億萬年來唯我獨尊”,可見其地位壹時之顯赫與重要。其殿宇顯得雄偉壯觀,殿堂樓閣雄偉壯麗,亭臺樓閣碧綠通透,玲瓏剔透,頗有嶺南傳統建築的神韻。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主要建築沿南北縱軸布置。從南到北依次為萬福臺、淩影牌樓、金香池、鐘鼓樓、三門、錢坫、正殿、清鎮樓。它們是四合院式的三院布局,緊湊而錯落有致。他們的建築結構既有民族風格,又有嶺南特色。它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高年觀眾達200萬人次,是國內外著名的旅遊景點。
三水老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社區居委會橋東街28號。創建於清朝宣彤元年。
西南湧夜景(1909)是英國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海關之壹。光緒二十三年(1897),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廣東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和海關。同年,英國在三水老郡河口設立三水海關稅務署辦事處(俗稱三水海關),實行由外國稅務部門獨斷專行的半殖民地海關行政人事制度,關稅歸英國所有。該建築建於清宣彤元年(1909)。1994年5月30日,該建築被列為“三水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佛府[2006]124號)為佛山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最早的習俗之壹。
遺跡
西樵山采石場遺址:西樵鎮西樵山。西樵山是壹座古老的死火山。由於火山的作用,形成的巖石最適合人類制作石器。根據遺址歷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是壹處分布面積廣、石器豐富、歷史悠久的采石場和石器加工地。
魷魚山遺址:位於西樵鎮白溪西村東南的魷魚山上,面積約1.4萬平方米。1.980年在縣城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85年9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廣東省博物館考古隊、南海縣博物館的學生在此遺址聯合進行了考古發掘,對研究我縣原始人類生活習俗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鑒於遺址文化層豐富,發掘結束後,南海縣博物館搭建了簡易房屋保護整個考古發掘現場。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詠亭:南海肥水新聯村北詠坊。相傳八角亭純粹是古人的“風水”理論所致。當時在麗水鳳崗鄉建了壹座“馮大師廟”。廟門正對北永坊,認為不利裏水鎮“丁、蔡、桂”,於是建亭擋煞,八坊集資建八角亭,每個角代表壹個坊。這是確保安全的唯壹方法。如今,偶像不在了。這座亭子建於壹個未知的時代。它是壹個有雙檐的方形平面,坐落在山頂上。亭內四根木柱為主體,柱子直達頂樓。三個支架豎立在每根橫梁上,形成了這座山的其余部分。木柱外有四面六面體花崗巖檐,檐短內木柱高。屋檐兩側各有五個支架,支撐瓦檐,四個屋檐向上傾斜。亭子的上層。展館占地64平方米。亭子的石檐柱上,刻著“陳冰(1856),車間改建,離石新立店造石”的字樣。主梁上刻有“清光緒十二月姬旦重建(1883)”字樣。展館建築形式和結構獨特,在我省現存的展館建築中並不多見。1978被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巖采石遺址:石巖采石遺址位於西樵鎮西樵山獅子腦峰東南。因十堰曾盛產“天窗框”、“石屏風”、“石祠堂”等,故名“十堰巖”。石巖多為紅色原石,石頭最適合蓋房子。西樵山下,有個村子叫“石崗尾”,以前是石匠的地方。明朝以前多為露天開采。明朝以後,發展為洞穴開采,用斜井開采。天空窗格就是用這種方法開采的,洞內有明顯的人工采石痕跡。洞內有采石留下的支撐柱,像壹排屏風,把洞分成內外兩部分。由於多年開采和長期侵蝕風化,積水成湖,可以劃獨木舟進去,在洞內形成了“水車”、“水下牌坊”、“石屏”。